日前召開的第15屆海交會海峽品牌文化論壇上,外貿企業紛紛表示,拼人力、拼成本的“代工經濟”和“低價競爭”已經行不通,要走出困境,“外力”只是輔助,練好“內功”才能治本。而當前,外貿企業要想增強其自身“造血”功能,就必須提升利潤空間和創造外貿價值的能力。
人民幣升值 國企“有單不敢接”
2013年以后,伴隨越來越頻繁刷新的匯改紀錄,外貿企業的利潤不斷被“蒸發”。人民幣的升值力度更是讓外貿企業受不了。5月16日,國際清算銀行公布,4月份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5.24,環比上漲0.88%。這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連續7個月創歷史新高。
“人民幣升值太快了,不停地升,紡織出口企業不敢接單。”浙江一家家紡外貿企業的負責人說到,換匯成本增加,企業的利潤更低,省內一些代工的小企業不堪成本壓力而紛紛關門歇業,部分幸存下來的外貿企業,“只得通過提高報價與客戶共同分擔成本的方式來渡過難關,但不知客戶能不能接受提價。”有機構估算,人民幣每升值1%,棉紡織行業營業利潤將下降約12%,毛紡織行業下降約8%,服裝行業下降約13%。
多家長三角地區外貿企業紛紛表示:“有訂單沒利潤,所以情愿不做”,中小企業外貿出口面臨著嚴峻挑戰,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,因此產品附加值低,利潤率普遍低于3%。由于國外客戶對價格相對敏感,所以匯率波動對它們造成的直接影響和沖擊較大。
商務部在近日召開的新聞例行發布會上表示,對于外貿形勢,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外貿企業是有很大影響的,對出口企業來說更多的是不利的影響。企業普遍對于遠期經營信心不足,其中,“有單不敢接”的現象更為突出:許多外貿企業為防止匯率風險,還把長期訂單改為短期訂單,把大訂單改為小訂單,造成總訂貨量減少,出口量下降。
業內人士分析認為,外貿企業當前困難重重,表面上看是受到外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因素的直接影響,其背后折射的是傳統外貿增長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續性。勞動力、原材料成本上漲、人民幣匯率高位震蕩、貿易摩擦加劇都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。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要素大量投入的貿易競爭力,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、人口紅利消失的制約,同時也面臨新興經濟體本土企業崛起的競爭壓力。